• <bdo id="uyyuu"><center id="uyyuu"></center></bdo>
  • <td id="uyyuu"></td>
  • 當前位置:»互聯網 > 查看內容

    人工合成生命需法規約束

    2018-08-09 11:33:00| 來源: 光明日報|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將酵母染色體融合的成果,一篇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杰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轉運核糖核酸(tRNA)之后的另一個突破性成果。這個成果表明,人類對一個物種的染色體數目可以進行系統和大規模的改造,在此基礎上可以深入生命現象和本質,并揭開生物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奧秘。例如染色體數目是否與生物的功能具有相關性;染色體的數目是否具有可變性;相對于單個染色體,多個染色體對于真核細胞有何優勢等。

    此次最新研究成果的發布證明,天然復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得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生命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帶來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在人工合成生命領域,更為世人關注。盡管這項成果,距離能夠“創造”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還有很長距離,但已有不少人開始擔心,這會對已有的社會倫理帶來沖擊。

    而更多人的擔心更為現實——合成生物學會不會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合成生物學與很多基因組技術一樣,既能產生有益的生物工程微生物,也有可能創造對人類及環境有害的微生物。早在2010年美國的文特爾等人創造出辛西婭(一種絲狀支原體人工生命)時,美國就進行過多個領域和部門的聽證會,要求文特爾等人全面解釋人工新生命的正反兩方面的意義和應用。聽證會對合成新生命提出的問題包括“與合成生物相關的風險有哪些”“有什么準備好的保護、控制措施以防止人工生命偶然地向環境釋放”等13個方面。

    其實,技術是把雙刃劍,關鍵看掌握在誰的手中。我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在新技術初露端倪之時,就應慎重看待、積極應對,在促進科學和技術進步的同時,認真考慮其可能產生的后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以限制其可能發生的不良影響。(張田勘)

    最新評論

    圖文熱點

    黄片XXⅩ
  • <bdo id="uyyuu"><center id="uyyuu"></center></bdo>
  • <td id="uyyuu"></td>